18歲,是一個人生分水岭。如果人生有很多成長黃金期,那么一個人的18歲到25歲,一定是其一。那么,敢問,這段黃金期的教育,成敗決定權究竟是握在誰手上?是高等教育部部長嗎?副部長嗎?還是辦教育的人?亦或是青少年自己?
全球的高等教育都在面臨重大改革,大家都在全球化的沖擊下努力重塑學力和提高競爭力,有的努力在高教普及化和精英制之間尋找平衡點,有的致力在科研和綜合學科之間尋找定位,有的想盡辦法招攬好學生、優師資。
大馬由國立和私立大學共同組成,由綜合型大學和技職型大學共同架構的高教藍圖裡,如果要為新生代打造一個美麗的願景,就不能只是一個人或兩三個人的事,大家都必須一起來關心,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,關心前面的挑戰,因為唯有了解,才能攜手找到突破的鑰匙!
一、大學競爭力
全國有大約20所國立大學,目前還是國內中學生升學重鎮,因為國立大學的校風、軟硬體資源,象牙塔的多姿生涯,在政府相對雄厚的財力資源下,只要學術和科研發展得好,確保招生績效制透明公平,吸引到的都是精英學生,不怕不能與外國大學一較高下。
國立大學課程究竟是幾年檢討一次?
世界一直在變,而且變速驚人,國立大學不比私立大專彈性,一項改革恐怕要吃掉不少時間,學生能等嗎?前任高教部長有說過,考慮每3年就檢討一次大學課程綱要,以確保大學的學術水平,真做到,大學的課程品質就會更有保證。
高教普及化VS學位含金量
大學畢業生一般面對2個問題,一是失業率,一是競爭力。
當局一談到失業率,馬上簡單的歸疚於“冷門科系”,對策就是關掉冷門科系。可是,教育界憂心,這樣做可能會延伸出一個問題:“大學成了職業訓練所”,變成是為事業做準備的,不是為人生預備。
所謂競爭力,是指大學畢業生,有成熟的心智去面對各種各樣的,大大小小的挑戰,而要讓大學生具備這樣的競爭力,大學就要能提供一個多元性,激發潛能與思考的環境,創造一所有校園文化、重視人文的大學。
當人人都是學士、碩士、博士,就不稀奇了,高教普及化後,比的就是“思考力”、“創新力”、“耐挫力”、“眼光”,我們的大學,、政府似乎要更具體,力證他們有帶領學生往世界一流人才的目標邁進的想法與決心。
追大學排名,萬勿捨本逐末
馬大排名跌,大家都緊張,為了爭排名,推出新政策,甚至是根據評估指標“調整”、“配合”,但很多事情原本就是雙面刃,允許教授到海外參與國際論壇及提呈論文、增加國際學生及教授等政策,恰到好處就是利,反之就得不嘗失。
二、區域教育中心能實現多少?
區域教育中心,是對全球化趨勢的呼應。劃出這方向時,高教正值開放期,私專如雨後春筍般林立,大量引進雙聯課程,吸引外國大學來此地建分校,一度吸引不少中國留學生,把這裡當跳板。
但是教育不能單靠一個賣點,學院中開始出現為錢不為教育理念的害群之馬,加上大馬治安問題、以及各國紛紛搶攻中國這個龐大的留學生市場,推出一系列針對國際留學生的優惠政策,造成中國留學生人數有逐年下滑現象。雖然政府積在4地,即北京、杜拜、胡志明市及雅加達設立教育服務及招生中心,撥款額一度也有600萬令吉,但是顯然這4中心的招生成績仍有待提昇。
其實致力吸引外國學生,有助於打造“國際村”,彌補我國高校目前的國際化環境殘缺,為學府注入更多元交流與思想激盪的環境,不會是壞事。然而面對鄰國如新加坡、泰國等強力競爭,要成為真正的區域教育中心,恐怕仍有一段距離。
MQA(學術資格鑑定機構)能否有更大發揮?
英國的學術評估機構QAA是一個權威性機構,評估結果受重視,所提的辦學建議也擲地有聲,然而,MQA不能跟QAA相提並論,因為英國是先有大學,後有評估機構,大馬主次不同,是一個評鑑機構來協助鑑定私立大學的課程和文憑,系統性的評估外國學術資格。保證課程素質,評估外國如中國大學的學術資格,爭取承認,亦是未來重要的工作。
读了这文章后,我个人认为:只要政府还在采用种族制来保护马来人的一天,我们高等教育肯定还是被落在后头!!!只有采用精英制才能带动高教迈前,留住人才,国家得以繁荣...
注:请求政府不要再送走我们的本土精英了...(不是人才外流,也不必等到精英走了才想办法重召他们回国;请他们还没决定要出国的时候,政府就应当预备最好的大学留下他们了...)
4 days ago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